生活是宗教信仰的體現,藝術是生活的結晶,宗教信仰是藝術的養分,這三者相互牽引的共振,甦醒了藝術源頭,也開啟了創意靈感,造就生活的真善美。
配合藝術家在異地創作的過程中,從中探源自身文化故事,吸啄這片土地滋養,展開生命與創意的脈動,重新連結人群生活與廟宇文化,將表演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信仰」結合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駐廟創作藝術家

蔡宜儒
台灣第一位榮獲瑞士日內瓦達克羅士音樂院最高文憑教師資格,榮獲達克羅士基金會頒發「最佳即興獎」及瑞士真理基金會頒發「最佳藝術創作獎」。

蕭芸安
音樂創作人、聲音藝術家、聲景採集人,也是一位心理學實踐者,將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實踐心理學的方式,以聲音和音樂為主要媒材,以深度行旅的方式挖掘創作靈感。

黃裕閔
起初是被街舞舞者在舞台 上的自信和自在吸引,不過他對表演藝術的好奇並不滿足單一舞蹈類型的可能,進而接觸劇場表演,從肢體喜劇、接觸即興、現代舞等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

囝仔人
一如「囝仔人」的命名,不設限題材、場域、形式的可能,回歸單純的「玩」心,希望如孩童般,保持童心與好奇,嘗試物件、光影、偶戲的各種形式,盡情探索日常細節作為創作素材,延展物件的想像與創發。

工具人藝文集合室
致力於將一群喜愛戲劇的朋友聚集起來,透過創作及改編既有的作品,以戲劇的呈現,向各位說一個好故事。

林乘寬
從小接觸台灣傳統特技訓練的馬戲表演者,希望透過台灣傳統藝術語彙與當代表演方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身體語言。